小前端三周年杂记

Jul 21, 2018 21:42 · 64 words · 1 minute read

一个工作三年的前端,应该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了,同时也会步入焦虑区,会更多的思考未来的职业生涯。这三年过于顺利,反而有些不安。按照惯例,行文以省。

青年危机

今年的新同学都陆续入职了,可以感受到现在的新人是越来越优秀了,刚好这几天满三周年,瞬间想到三年前自己入职的时候,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另外按照联合国关于青年的定义,发现25已经不配做青年了!?

这波变老猝不及防,然遗憾的是人过青年依然还在外地打工,日夜工作却无所成就,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年纪轻轻就成了专家/高级专家,工作三年就年薪七八十万了,只觉后背凉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优秀!

鉴于身边优秀的小伙伴太多,曾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不过还好我心态好,人与人天生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有的人不仅起点比你高,比你聪明,比你努力,还比你运气好,就算你再怎么努力都难以望其项背。不要让这些外界因素扰乱了自己的节奏,按照自己的规划稳步前行就好。生活不需要过得比别人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职业规划

所以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节奏就很重要了,这个没想清楚就很容易“混日子”了。我一直以为自己很清楚,但是转岗时被大老板一句“你对自己未来十年的规划是什么样子的?”直接问懵了。三两年短期计划有,但是十年还真没想过。

这就是眼光的差别,看的更远,才能走的更远。此前我就比较焦虑,一毕业就一直待在一个环境,无论是技术还是视野都会存在盲区,要做到这些必须走出舒适区,不断丰富自己的履历,感受不同的工作氛围和技术栈,来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跳槽是必要的,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对比中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环境。况且大部分人也只能趁着年轻多做选择,一旦过了时间再跳槽于成本和风险都是非常大的。不过最终,我们还是得找个落脚点,去找一群合适的人,去专注于某个方向,做一些理想的事情。经我观察,阿里诸多高 P 都是如此,这些大佬们早已实现财务自由,却还在努力工作,完全就是出于理想主义和社会使命在奋斗。后来看到云龙前辈的成长之路,醍醐灌顶,刚好也佐证了这个观点:

我把整个职业生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技之长。就是深耕你的专业技能,你的专业技术。 第二阶段,独立做事。当你的一技之长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需要开始思考如何独立做事。 第三阶段,拥有事业。选择一份使命,带领团队实现它。

目前应该在第二阶段,刚进阿里时曾给自己定了一个冷冰冰的规划:两年内升6五年内到7。现在来看过于功利了,这样的目标并不会让我快乐,更多的应该放在自身的成长和所做的事情之上。热爱你所做的事情自然愿意付出更多,拿到好的结果,届时升职加薪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每个人都想升职,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出色,硬抗只会让自己心更累,努力之前选择更重要。我现在仍然无法规划出十年后的样子,但有一点可以确认:

  1. 找一个适合的工作环境,一群有激情有想法的人;
  2. 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做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这是一种态度,而且会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即使到了第三阶段依然适用,会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意思。

接触更多人,创造更多可能性

我见过一些人,每天接触的除了同事就是家人好友。如果一直都在同样的环境,一直都在和同样的人交流,一直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就很容易固化,甚至每天和别人聊天时都是那几个话题,对中老年人这些可能还好,但如果年轻人也这样就十分可怕了。时间一长即使自己意识到危机,想出去做点什么时已经晚了,而自己除了继续留在原地已别无选择。

自己前两年也是这个状态,直到今年接触了各种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人,突然茅塞顿开了。

与人交流能学到很多,比如和自由职业者交流,能让自己更加重视时间管理,注重个人品牌效应,和玩股票的人交流,能学到很多理财的技巧,和创业者交流,能感受到不负青春的热血涌动,感受到不同行业间的隔阂,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机会。跳出这个环境,发现人生充满了许多乐趣和可能性。

尤其是,跳出职业思维来看问题会有更多机会。比如我一直在大公司工作,公司这套研发流程是非常完善的,我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一些小公司来看却是要专门花钱来做技术咨询的;还有我身边都是专业背景很强的人,一些很常见的技术产品在一些非行业人员来看是要花大价钱来做的。比如一个垃圾手机点餐系统可能要花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但是支付宝内随便找个全栈前端做一个月肯定没问题,立马实现月入六位数。有次买瓷砖的时候老板问我做一个3D的室内瓷砖效果展示应用要多少钱,我当时觉得挺简单,但又不好预估费用,当时老板说五万块够了没?我心中一愣卧槽这玩意要五万块,我要是自由职业者果断接了!

当然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在跟同事接触,其实也蛮有意思,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事,他们的工作方式,编码方式都值得借鉴。我三年接触了三个老板,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办事方式,学到不少姿势。

视野和渠道越多,想法就会更多,更容易灵机一动,出奇制胜,而有时候灵机一动就容易做出伟大的决定。

谈谈工作

今年换了部门,主要谈谈期间的一些想法和收获。

  • 跳槽/转岗/换一个环境还是很有必要,对比才会更容易发现适合自己的环境。现在的毕业生都拿了好几家 offer,都去实习一下是很明智的选择。
  • 也不要老是想着跳槽,觉得自己工资涨不上去,关键点是找到适合自己环境好好发展下去。短期看薪资确实是跳槽涨的快,长期还是得看发展。
  • 很多人老想着进核心部门,进成熟部门,然鹅新部门机会其实更大。更加类似创业公司一点,去开疆拓土。但是比创业公司更好的是有阿里这个大集团把控,成功率更高。所以在这些部门晋升往往更快,风险与收益并存。
  • 被动你就输了。

工作上,由一线转到二线了,由前线业务转到了内部技术创新。感觉无论是做技术还是做业务,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最后都得落到业务上来。业务做久了会深挖技术,技术做多了会靠近业务,没有什么做业务不利于技术发展的工作,只有安于现状思而不学的人。两边都有自己的好处和坏处,关键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谈谈前端

最后记录下这一年对前端圈的看法。新技术都在平稳进行着,有了更多积淀和成果,已经步入软件工程的时代了。前端热潮也渐渐退去,相对的也演变出一些细分方向,有大佬做了总结:

  • 中后台能力
  • 泛 Node 服务
  • 大终端技术
  • 互动图形

这里说下自己的看法,从职能方向上看都挺好,个人更看好 端技术 + 图形方向。另外,现在 AI 领域,机器学习异军突起,前端作为应用层要介入是迟早的事,后面对算法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前端之间的区分度会越来越大。

前端娱乐圈依然没有让我失望,充满惊喜,只是自己学会了屏蔽过滤。像 “React 和 Vue 到底谁比较好?”,”xxx 跟 xx 比水平到底怎么样?”,“如何看待 xxx 面试官连这种题都不会做” 这种狗屎问题,现在都直接屏蔽拉黑,有时候程序员被其他行业嘲笑情商低,看到这些问题真的感觉无力反驳。

总结

三年前因为热爱选择前端,这期间每个阶段都有过迷茫,焦虑。乐观一点,皮实一点,经常反思,总能找到方向,很期待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挑战。

2018.07 杭州,蚂蚁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