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红海-大学生创业实录

Jan 1, 2015 21:42 · 42 words · 1 minute read

浅谈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到底适不适合创业,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从工作室到公司

假如当初没有选择去团队的话,恐怕就不会抵达另外一个精彩的世界了。从一开始打杂做外包,到写后台,最后到前端,工作室从学生组织发展成公司,这其中发生太多。一起走过来的小伙伴们,也在这过程中获得了超乎常人的东西。创业团队的确是最锻炼人的地方,自己在这1年多的时间里学到很多。下面大致把这1年半分为三个时期:

外包

最开始刚进入团队,水平还比较菜,好在之前写过网页,就去打车项目调页面了,而且做外包还有钱赚~。所有的东西基本是边学边用,当时看pyramid还是相当痛苦的。后来由于人员变动,前端后端都要写,一些web开发的基本技术都还不了解,简直弱爆了,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不断补课了。这段时间前后端都没有涉及到过深的东西,只是会用会写,仅此而已。

创业

后来外包搁浅了,加入了小伙伴的创业项目,这段时间涉及到的东西就更多了,除了写代码,还要帮着写文档,做PPT,跟老大去参加各种路演还有演示。也就是在这时体会到了真正的创业,体会到了互联网创业的成本是可以有多廉价。在此期间,一方面做产品,做了1年有木有,需求改了无数次有木有,真是产品虐我千百遍,我待产品如初恋。

另一方面还要推销产品,就是去拉投资。其实项目做得是非常棒的,有好些个投资人想投,但都先是被学院那边拦下了(学院也入股了),毕竟有些事不是你有钱就能行的,还要有资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去参加创业路演的时候见识了一些投资人,包括光谷创咖的老总和一些”大学生CEO”,最终拿了创咖的钱,成立公司入驻了光谷创业咖啡的腾讯创业基地。这段时间技术上依旧没有深入,反倒是见识增加了不少。

公司

成立公司后团队管理稍微好点了,一是有个像样的办公室了,二是有工资了,三是职能划分更清楚了,除此之外,没有感觉到其他区别。基本还是松管理,而且成员大多是兼职,一边上课一边工作。

后来由于现实原因,以及考虑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决定退出,出去看看大世界。

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到底适不适合创业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各行各业的创业行情可能不同,不过我是学IT的,只关心互联网创业。华科每年都有很多校友选择了创业这条路,有很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PPLive,海豚浏览器,米折网,海投网,面包旅行,脸萌,恋爱笔记,奇米网络…他们当中有在校直接创业的,也有工作后创业的,能够发展到现在实属不易。之所以说不易,因为创业本身就很艰难,而且他们现在仍然在努力奋斗中。成功者头上都会有各种光环,这种光环散发着无穷的吸引力,诱使一大批人投入创业的海洋。他们不会注意到,征服海洋的永远只是少数人,更多的人都死在了海底。

网上看过很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章,在创业教父箴言:创业之前中,Paul Graham就表示说不要在大学里创业。李彦宏也表示不支持大学生创业,原因是学生直接创业失败率太高,而这样的失败对学生的青春年华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上次去参加青桐汇路演,见了不少投资人,市长大人发言时表示支持大学生创业,而到了德迅老总曾李青发言时,又流露出并不看好大学生创业的意思。

不管是网上看到的还是自己亲身体验到的,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对于投资人来说不支持大学生创业,因为掏的是他们的钱,而投大学生的话失败率可能更高一些;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者政府官员,他们当然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这是国家政策。不同身份的人发表观点时可能多少会带一点有色眼镜,有着不同的考虑。就我个人观点而言,以一个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到底适不适合创业,可能跟你是不是大学生就没多大关系。

这样说有点别扭,明确的说,我认为衡量一个人适不适合创业不在乎他是不是大学生,而在乎他是否具备创业者该有的素质和条件。你不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的确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你说创业失败带来的挫折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但人生面临的挫折多的去了,不在乎是不是创业带来的。每个人的经历和性格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在学生阶段心智和阅历就赶上了一个成年人,有的人可能出去工作了好几年也不见得有创业者的气质。大学生创业现在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因为有很多人都投入了创业的海洋致使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跳海”,个人觉得有两个原因:前有楷模,后有人推。

创业红海

小的时候有段时间烤烟很赚钱,于是村里干部就鼓励乡亲们都去种烟烤烟卖。在砖家的指导下,全村干起了烤烟的活,最后到去卖的时候烤烟已经烂大街了。后来砖家又说种黄姜挣钱,于是又有人被坑了,还好老妈机智,没有听砖家的。干什么事,做的人多了,就容易形成一片红海。现在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了,政策更优,天使更多,从大势上看是非常好的,是创新创业机制的不断完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却是非常残酷的,让更多的孩子互相厮杀角逐,甚至去和大公司竞争,优胜劣汰,在探索中成长,这其中总会产生胜利者。对投资人来说,投资10个团队就算9个都失败,最后还有一个成功,那么投资人都赚了。对于创业者来说,成功的同学走向了CXO之路,名利双收,继续奋斗。失败的同学,则要承担所有打击,而且走的越远,这种打击就越严重。

下面总结一下自己在接触创业(互联网创业)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先占个坑。

初创成员很重要

首先所有核心成员必须要有共同的追求和梦想,并且都是能力很强,各有所长的人(成员间的能力和阅历差距不能太大,原因后面分析)。团队人数2-5人最佳,最好有一名核心BOSS。

如果创始成员股权过于平均,那么就容易产生分歧,不利于凝聚,要知道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在核心BOSS的固执下发展起来的。但是股权又不能过于集中,最好其他所有人联合起来时能够干掉大BOSS的想法,防止“独裁”,腾讯创业早期的股权分配就很有参考价值。我们团队的一个问题就是权力过于集中,“独裁”很严重。

成员必须要有共同的追求是必须的,不然发展到后面有人退出不干,对整个公司发展非常不利,这时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只能贻误商机。合伙人当然要找比较牛逼的人,这样公司发展会顺水很多。

创业初期专注产品

互联网创业一定要有技术人员。前期如果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东西,只拿个商业计划书出来是不会让投资人感兴趣的。而且产品需求一定会经常改,程序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前期技术人员必须占主导地位。至于宣传推广,等拿到投资之后,各方面资源和人脉都有了再推广会省事的多。所以前期专注做好产品就好啦,是金子总会引人注意的。

有钱之后依然要专注做产品

拿到投资之后就容易曝光,曝光之后就会引起媒体的注意,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各种访谈和会议。创始人就那么几个,如果把时间都浪费在采访上会影响开发进度。而且万一被大公司注意到了就危险了。互联网以用户为王,做好产品和服务才是优先级最高的。

尽早脱离学生气

从走向创业这条路不归路开始,你就不是在与校园里的同学竞争,而是在社会上竞争。如果成立公司之后还在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办事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团队成员大多是学生,一边要上学,一边要上班,再辛苦,也比不上一个普通人上一天的班的工作效率。所以我们的开发效率很低,找学生兼职也是致此的原因之一。所以拿到投资之后还是去外边招全职吧,工资福利好是必须的,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如果太抠舍不得花钱,最终坑的还是自己。

小心投资人

找投资一定要谨慎,毕竟双方都只是建立在利益合作的基础上的。现在的创业团队要拿到上百万的投资并不难,如果只着眼于眼前利益,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投资人的打工仔了。不光要有钱,还要有资源,有利于长期合作和长远发展(当然这是最好的情况,如果实在很难拉到投资也没得选,只是后期要把股份赎回来会花相当大的代价)。曾经见过一个很大的笑话,华科某创业团队发展好了,然后说是为了回馈团队(团队之前有投资占股),要用50万换取团队的百分之xx的股份。好吧,我承认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这么做,只是还专门拿出来说是为了“回馈团队”,我还真说不出口。

团队管理

毫不留情的说,我们的管理很烂。有很多创业者离开团队的原因都是因为管理不当。团队都有一名核心BOSS,如果BOSS连这几个初创成员都管不好,以后更别说一个公司了。

一个合理的管理方式应该是本着公平,公正和开放的原则的。举个例子:某博士创业拉来了几个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合伙人,该博士作为核心,技术能力和阅历都比其他成员强,其他人对博士的能力也非常认可。但是该博士总是对其他人不放心,所有的事都亲力亲为。有时候开会的时候,某些成员没到场,博士也没当回事。团队间交流个人未来发展时,并不是大家坐在一起洽谈,而是博士将其他成员叫到房间单独讨论,搞得神神秘秘的。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创业团队氛围,一开始我认为是博士本身的问题,后来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团队结构不合理。成员间能力阅历差距过大,很难形成一种平等的地位。假如所有成员的能力阅历都与博士相当,那么就不存在博士所有事都不放心的问题,权力就更容易分配出去,各人各司其职,充分体现自己价值,也就不会存在地位相差过大的问题。

重视每个人的价值

成员间能力有差距是必然,有的人贡献大,有的贡献小这是常有的事。但是大家必须重视每个人的价值!人都是有自尊的动物,如果我的价值在这里得不到认可,那我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这一点不光是在创业团队,在任何公司都一样。只不过大公司都有着比较完善的价值体系和激励机制,问题比较小。而学生团队往往在这方面处理的不太成熟,问题就得以放大了。

多余的话

创业需要强烈的决心和勇气,或者走投无路的放手一搏。现在来看我不具备任何一点,所以还是先准备出去见见世面。成于此文,以备他日。

2015.01 武汉